首页 >市场行情 > > 正文

为什么只有古代中国人发明出了筷子?

发布日期:2023-07-09 14:25:32 来源:个人图书馆-天地任逍遥耶 分享

提要:通过分析,可以清楚地梳理出筷子发展的来龙去脉:中国特殊的气候环境,导致古代中国人养成了羹食的习俗,由于羹食不能用手直接触碰,需要使用餐具帮助进餐,于是中国古代的先民们就利用当地特产的竹子,首先制造出了“竹夹”,并在使用中不断积累经验,最终演化成了独具东方特色的筷子。

而在世界其它地区,长竹子的地方不够冷,冷的地方又不长竹子。唯独中国的气候较为特殊,虽然冬季寒冷,但竹子又能大量生长。正是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,导致了筷子只诞生在了古代的中国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系林恩·怀特教授,在美国的一次哲学学会的年上做了一个报告,题目是《手指、筷子、刀叉》,副标题是《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》,为什么东亚人使用筷子、西方人用刀叉、而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吃饭的时候什么也不用,就用手指来抓?

执筷示意图

这个问题引起了他的兴趣,但是他没有找到原因。这个问题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兴趣。

筷子在中国古时又被称为箸、筯、櫡、梜等,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圈特有的饮食工具。很多人认为,筷子是中国特有,而刀叉则是西方特有。这种说法只是对了一半:筷子确属中国特有的,但刀叉却不是西方特有。

中国古代的餐叉

考古资料表明,古代的中国人除筷子外也用过刀叉。如在西北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中便有骨制的餐叉出土,说明中国人用餐叉至少有4000多年。[1]

在后来的很长时间里,餐叉一直是古代中国人的饮食器具之一。与餐叉配套使用的除了餐刀,还有餐勺。

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金碗和金勺

不过后来的中国人没有将餐叉等作为主要进食器具,它们被淘汰出了餐桌,显然是有更适用的筷子的缘故。

然而,为什么只有古代中国人发明了筷子,而世界其它地区的早期文明却没能发明出这一器具呢?既然古代中国人使用过刀叉,但为何最终放弃而选择使用筷子?

通过对各种进食器具的比较可以发现,筷子是世界上所有进食器具中最难掌握的,也是唯一的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才能使用的工具。

由于两支筷子之间没有任何机械性联系,使用时要靠大拇指、食指和中指同时握筷,辅以无名指的协作,方能运用自如。

在整个过程中,各手指之间要相互协调。为什么中国人要使用如此复杂的工具吃饭?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者。目前,对筷子起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:

1.刘云、朱碇欧在所著《筷子》一书中提出:“粒食、热食、饭碗,是造成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基本原因。”《筷箸史》作者蓝翔亦认同此说。

但是,这一说法明显存在问题。在粒食、热食、饭碗的情况下,使用餐勺进食是最为方便的。

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匕(餐勺)

并且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明确记载有:“饭黍毋以箸”。文中指出,吃米饭、米粥不能用箸(筷子),一定得用匕(餐勺),才是合乎礼法的行为。

2.使用筷子,起源于对鸟爪和鸟喙模仿。有人认为,在长期的自然观察中,人们发现了鸟爪的灵巧和妙用,从而学会模仿鸟爪抓树枝而以两根树枝夹食食物。

还有人认为中国人使用筷子起源于对鸟嘴的模仿。大鸟在给小鸟喂食时,常常用鸟喙夹着食物投喂,这给人们发明筷子带来很大启示。

这一说法的问题在于为何只有古代中国人通过观察、模仿鸟类的动作发明出了筷子,而其它地区的人们为什么都做不到呢?难道世界其它地区的古代民族都不如中国人聪明吗?

3.筷子的发明是古人用棍棒挑、拨、叉、夹取食物时,受到了的启发和影响。《中国箸文化史》的作者认为,古人在烧烤和拨取煨埋在火灰中食物时,用树棍、竹棍作为挑叉食物的用具,在使用的过程中人们发现用两根小棍最为灵活,因此最终发明了筷子。

这一观点的问题是:此种烹饪方式,世界古代各地的先民们都曾使用过,为何只有古代中国人最终发明出了筷子,而其它地区的先民们为何发明不出来?

4.中国古代的烹饪方式导致了筷子发明。一些学者提出,古代中国烹调术的特点是把食物切成小块,用碗盛着,要将这小块食物从碗中送进嘴里,于是筷子便应运而生了。

这一说法的问题是:在食用小块食物时,使用叉子和勺子进餐也完全可以,为何一定要使用筷子呢?而且古代中国人为何非要将食物切成小块?其原因是不是因为有了筷子呢?

通过分析可以发现,上述有关中国人为何要用筷子的解释都存在问题,目前,有关中国为何要用筷子还没有一个得到大家认可的解释。

笔者认为,筷子之所以起源在中国,是因为中国生长着一种独特的植物:竹子。而筷子的早期形态就是“竹夹”。

竹夹

它们用竹片弯成,有一端相连。“竹夹”的妙处在于它通过支点连结,并且具备自动复位的天然弹性。

古代中国人在使用“竹夹”的过程中,逐渐发展出了中间不再相联的“箸”,即筷子,而“竹夹”和筷子在很长时间里是共同存在的。

后来,“竹夹”退出了餐桌,筷子成为了中国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进食具。

一、古代文献和考古发现都表明,筷子是由“竹夹”演化而来

(一)筷子古代称为“箸”。据现在能考查到的“箸”字,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的《诅楚文》刻石,亦见于战国竹简。[2]

《诅楚文》中的”箸“

从字形上分析,“箸”字为两只手各拿一棍,在一鼎状煮食器中翻动或夹取食物之形。除了“箸”外,古代的食具中还有一种叫做“梜”。《广雅·释器》说“梜谓之箸”。因此,一些学者认为“梜”就是筷子,是一种竹木制的较为粗大的筷子。

但笔者认为,“梜”并非是筷子,而是有一端相联、用以夹取物品的“竹夹”,它是用一段薄竹条加热弯曲成U字形制成的。

《礼记·曲礼》中有“羹之有菜者用梜,其无菜者不用梜”,这句话说得非常明白,“梜”是专用于夹取羹汤中的菜食的。

东汉郑玄对这句话的解释是:“梜犹箸也,今人或谓箸为提梜”。可见东汉时期还有人称箸为“提梜”,而“提梜”和“竹夹”应是同一物品。

在战国时期的湖北曾侯乙墓群中,曾出土了3只竹夹,竹夹长37~38厘米、宽1.8~2厘米,放置在同出的食具箱中。

古代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过古人对竹夹的称呼,古人会称它什么呢?它的称呼很可能就是“梜”或“提梜”。

由于“梜”最终退出了餐桌,因此,后来“梜”和“箸”被混同起来,被认为是对筷子的不同称呼。

曾侯乙墓的竹夹体形较大,作为进食器具使用不够方便,它们应是筷子的前身,在当时应为炊具或辅助餐具。

另外,曾侯乙墓中出土了整套的餐具和酒具,但其中却偏偏没有我们最熟悉的“箸”:筷子。

而从战国时的文献记载看,“箸”已是当时人们普遍使用的进食工具,这种情况是不合常理的。

因此,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,“箸”并非专指筷子也可以是“竹夹”,并且“竹夹”在古人的餐桌上存在了很长的时间。

唐人薛令之所作《自悼诗》中有“饭涩匙难给,羹稀筋易宽”一语,诗中提到以匙食饭,以筋食羹中菜。

筋即箸,然而筷子只能加长加粗,不能加宽。因此诗中提到“筋易宽”的筋,很可能是“竹夹”而非筷子,因为“竹夹”才有宽窄的区别。

(二)据专家考证,公元3世纪即弥生时代末期,日本已有一种由竹子弯曲加工而成的像镊子一样的东西,日语中称为“折箸”。

今天还在使用的各种“折箸”

这种“折箸”当时主要在祭祀活动中使用,故又被看作神器,现在每年日本皇宫举行的尝新节等祭神仪式上还能看到。[3]

这类“折箸”,今天一些日本人依然在使用它,主要是作为儿童练习筷,或提供给一些特殊人群(如外国人或残疾人)使用,只是材质已有所变化。

可见,早期日本的筷子不像今日的两根细棍,而是将削尖的竹子弯折成镊子状。日本的“折箸”正是早已在中国餐桌上消失的“竹夹”的遗存。

这类“折箸”或“竹夹”既可以握持,也可以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,用大拇指、食指和中指三指配合使用。但是,在采用握持方式时,如果要将食物送入口中,小臂和手必须同时绕着肘关节旋转,手的运动距离较长。

反之,如果采取使用筷子的方式使用“竹夹”,夹取食物后,手腕只要稍稍旋转,就可将食物送入口中。中国古代先民们正是在使用“竹夹”的过程中,发现了这一规律。

由于先民们经常采用这种方式进食,手指间的配合日趋熟练,最终去掉了“竹夹”间的联接,筷子由此诞生。但是在很长的时间里,筷子和“竹夹”同时被人们使用着。

(三)古人一些用“箸”的方式,曾引起专家的困惑。如中国社科院考古所的王仁湘先生提出:“现在使用筷子,有许多习惯性礼仪,这些大多是在西周礼制社会中就形成了的。多数人习惯用右手执筷子,但从前引汉画像石《邢渠哺父图》和四川彭县画像砖《进食图》看,都是以左手执“箸”,是例外的左撇子或是尚左,不得而知。“

作者认为,王仁湘先生之所以有此困惑,原因是当时人们所用的“箸”,并非全是筷子,其中有一部分应是“竹夹”,汉代画像石所反映的正是这样的场景。

从《邢渠哺父图》中可以看出,邢渠右手持勺,而他左手所持的应该是“竹夹”,而不是筷子。

二、饮食器具的改变和文化功能的需求,使筷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

筷子是如何击败其它进食器具,最终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餐具的呢?这一过程大体是这样的。首先是刀、叉的淘汰。

中国早期的饮食器具使用的主要是青铜器和陶器,到了战国时期,外观精美的漆器大量进入到了饮食器具当中,并逐渐取代了青铜器。

漆器

但在使用漆器承载的食物时,如果使用刀、叉来进食,会在漆器表面造成大量的划痕和损伤,影响到漆器的美观。

这在考古发掘中也得到印证:从战国时代以后,各地出土餐叉实物很少,汉晋时代只有零星发现,唐宋时代几乎没有餐叉出土。[4]

餐叉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叉取肉类,它虽然退出了餐桌,但它的功能却被匕所承担。

据王仁湘先生考证,从西周开始,流行使用一种青铜尖叶勺形匕,这种匕直到战国末年才渐渐消失。

这种尖叶勺形匕在南北朝时期曾再次出现,后来又神秘地消失了。

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这种尖叶勺形匕可以象餐叉那样叉取肉类,因此,在食用肉类较多的时期,这种匕也就随之盛行。

西周时期的匕

南北朝时期的匕

由此可知,随着漆器的普及,刀、叉退出了中国人的餐桌,成为厨房烹饪的专用工具,而“竹夹”、“箸”(筷子)、“匕”(勺子)则逐渐成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的主要进食器具。

“竹夹”又为何会被淘汰呢?虽然筷子用起来更灵活,但使用筷子是需要训练的,而“竹夹”则不必。

双方各有优长,它们在很长时间里是共同存在的。但“竹夹”最终还是消失了,以至于人们忘记了它的存在,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
首先,使用“竹夹”虽然不用学习,但它确实不如筷子那般方便、灵活。而一旦学会使用筷子,再使用“竹夹”就成为多余。

其次,“竹夹”只能使用弹性良好的竹子来制作,而筷子除了可以使用竹、木制作外,还可以使用象牙、金、银、玉石、乌木等多种材质制作,在筷子上面还可以镂刻出精美的花纹。

这样,除了餐具的功能外,筷子还具备了承载文化、标识身分等其它功能,进而成为餐饮文化的组成部分。

第三,在所有的进食器具中,筷子的制造成本最为低廉。毕竟“竹夹”需要选择合适的竹材、经过加工制作才能制成,刀、叉、勺等更是如此,但筷子随便找两根竹、木棍即可使用。

第四,到了唐宋时期,炒菜和合餐的普及进一步推动了筷子的使用。在炒制烹饪时,食材的体积不能太大,必须提前将其加工成小块,而小块食材又十分便于用筷子夹取。

在合餐时,“竹夹”不及筷子那般方便、灵活。合餐给了人们学习使用筷子的强大动力。

随着合餐制的普及,筷子最终成为中国人餐桌上最为重要的进食器具。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,“竹夹”最终被淘汰出了餐桌,成为厨房烹饪的专用工具。

三、中国的热食习俗与“竹夹”相结合,最终演化出了筷子

有人会提出疑问:竹子在气候温暖、水量充沛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能生长,它并非中国所独有。

虽然西亚、埃及、希腊这些古老文明的诞生地没有竹子,但印度、中美洲等地都有茂密的竹林,为何这些地区的人们没有使用筷子呢?

其原因是,这些地区的相对炎热,人们常常不习惯、不喜欢吃热食,通常更喜欢吃常温的食物,此时不使用餐具直接用手进餐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

因此,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过程中,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是用手直接吃东西。

而且古人吃饭时通常都是席地而坐,在这样的坐姿下,如果不使用餐桌,无论是借助餐叉、餐刀还是筷子都非常不方便,直接用手吃饭远比用餐具更为灵活。

这一传统在许多地区文化中都曾长期存在。例如,历史上中、近东地区的贵族和平民都喜爱坐在地毯上用手进餐。

古代中东地区的贵族坐在地毯上用手进餐

直到今天,非洲有些比较落后的地区的人们也是不用餐具,用手进食。

非洲人用手进食

随着农业的产生,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。物质财富得以积累、文化生活日益丰富、烹饪技术不断改进,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,桌子的出现了。

在桌子上进餐时,人们开始借助餐具帮助进餐。一是方便捞取食物。二是显得体面。三就是出于卫生的考虑了。

当然,并非只要在桌子上吃饭就一定会用到餐具,这其实也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。

例如在古埃及时代,贵族们都是坐在椅子上用餐,尽管在埃及出土了不少从中王朝到新王朝时期的木制勺子,但古埃及贵族有时还是用手吃饭。

古埃及人用手进餐

另外,有着辉煌古代文明的印度也没有使用餐具。直到今天,许多印度人还是不用餐具吃饭。

其中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印度出产咖喱等多种独特香料,将这些香料与米饭等食物混合时,用手指拌和制作出的饭团比用勺子吃饭更具风味,这就象许多中国人偏爱手工制作的手擀面一样。

印度人用手进餐

除了传统文化习俗的影响外,影响餐具使用的是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:气候。

印度、东南亚、西亚、埃及、希腊、罗马等地大都处于热带、亚热带或地中海气候带,一年四季十分温暖,没有漫长寒冷的冬季。

这些地区由于无需热食,餐具非必须品,因此用手进餐一直是主流。

与此相对应的是,在欧洲的中部和北部地区,与中国相似,都有着较为寒冷的冬季。

在寒冷的气候里人们对热食的需求很大,由于较热的食物人们无法用手直接触碰,必须要使用餐具来帮助进食,从而逐渐形成了使用餐具进餐的习俗,并逐渐发展出了与之相关的饮食文化。

可是在气候炎热的印度、东南亚、中南美洲等地区就不存在这一问题,尽管这些地区也盛产竹子,但在域外文化传入前,筷子、刀、叉都没能进入这些地区的饮食文化当中。

与其它地区相比,中国的地理气候环境较为特殊。

在夏季,由于受到强劲的太平洋季风的影响,古代中国的黄河、长江流域气候温暖、降雨较多,适宜竹子的生长。

但在冬季,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又不时南下侵扰这些地区,它使我国成为世界同纬度上冬季最寒冷的地方。

中国的季风

《汉书·武帝本纪》记载,元狩元年(前122)“十二月,大雨雪,民冻死”。

《后汉书》记载,灵帝光和六年(公元183年)“大寒。北海、东莱、琅琊井中冰厚尺余”。

这样的气候环境使中国人养成了喜欢热食、熟食的饮食习惯,因此,古代中国逐渐演化出了羹食习俗,肉、菜加水一煮就成了羹。

先秦乃至唐代,佐饭的副食主要就是羹,羹常常与饭食连称,例如《礼记·曲礼上》的“食居人之左,羹居人之右”;《韩非子·五蠹》的“粝粢之食,藜藿之羹”。

西周时期的火锅:晋侯温鼎

西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所记的77款随葬馔品的名称中,就有24款羹名。

唐代诗人王建在《新嫁娘》一诗中写到:“三日入厨下,洗手作羹汤。未谙姑食性,先遣小姑尝”。可见唐代时期也是以羹食为主。

“箸”最早的用途可能只限于烹饪用具,主要用途是将肉菜从羹汤中夹出,还没有用它直接去碰唇齿。

“箸”的主要用途是将肉菜从羹汤中夹出

随着时间的推移,用“箸”形成了传统,技巧也有了提高,就十分自然地转变成了进食具,最终发展成为了筷子。

两只看似普通棍子,相当于延长出去的手指,其巧妙又是刀叉所不能比拟的。

正是羹食的出现,带来了“箸”的发明,而“箸”的发明与普及,又促进了羹食的发展。

例如中国的名吃--火锅涮羊肉,《筷箸史》作者蓝翔先生曾为此专门作了试验,发现除非用筷子,刀、叉、匙完全无法应对。

因此这类美食很少出现在古代其它地区的餐桌上。也正是这一原因,在中国火爆异常的涮火锅,在许多喜食羊肉的穆斯林国家却很少有人问津。

西周时期的火锅:刖人守门方鼎

除上述原因外,在唐宋时期,石磨得到了广泛使用,麦类从粒食转向了粉食,这导致了面条的日益普及。

面条的制做

人们通常不会单独吃面条,而喜欢将面条和其它东西混在一起,或是肉和蔬菜,或是汤和调味汁,如此作法,面条便成了一顿饭。

吃这样的面食,筷子是最佳工具。

面食与筷子

使用石磨不仅能碾谷成粉也可用来榨油,由于植物油价格相对低廉并且易于储藏,又推动了炒菜的普及。

食用炒菜,筷子更为灵活、精准、方便。

也是在唐宋时期,饮苶之风开始兴起,各种茶点随之兴盛起来,食用这些“点心”或“小食”(如烧麦、小笼包、锅贴及各种小菜),筷子极为方便。

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宋代餐饮业时提到“旧只用匙,今皆用箸矣”。

可见,到了宋代,筷子的优越性已显露无疑,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霸主,勺子等餐具已经下降为辅助工具了。

作者单位:黑龙江大学

标签:

Copyright ©  2015-2022 兽药头条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沪ICP备2022005074号-20   联系邮箱:58 55 97 3@qq.com